《心苦,是因为不愿接受事实》- 隆波帕默尊者- 泰国解脱园寺-2017年8月12日B
涅槃是什么?涅槃是欲望止息的状态——没有了“想要”。何时没有欲望,何时就照见涅槃。因为涅槃是欲望止息的状态——没有了“想要”,而不是“不想要”,“不想要”也是一种“想要”——想要它没有。涅槃是没有“想要”生起。心没有“想要”生起,是因为心聪明了。
涅槃是什么?涅槃是欲望止息的状态——没有了“想要”。何时没有欲望,何时就照见涅槃。因为涅槃是欲望止息的状态——没有了“想要”,而不是“不想要”,“不想要”也是一种“想要”——想要它没有。涅槃是没有“想要”生起。心没有“想要”生起,是因为心聪明了。
译者声明: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,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。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,完全归责于我们,欢迎大家不吝指正。
为导向修习四念处的
安般念是——
以安住成为观者的心
来观身体呼吸,
看着身体在呼吸,
心安住为观者,
不断地这样训练,
就会开始看见
身体是一部分,心是另一部分,
(身与心)开始分离,
进而看见
身是无常的、苦的与无我的;
作为观者的心,
也是无常的、苦的与无我的。
有觉性地看见身体在呼吸,称之为修习身念处,心是观者;持续深入下去,心就会快乐起来,并有觉性地去知道快乐生起了。呼气而有快乐,知道;吸气而有快乐,知道;心安住作为知者与观者——这称为修习受念处。
如果正确地修习安般念禅定,就会看见“念处”。佛陀的措辞极为精准,所使用的是“安般念禅定”一词,这是源于修习安般念的禅定,而且是正确的禅定,并不是外道隐士那种一味导向光明的禅定。
《修习四念处,圆满七觉支》 隆波帕默尊者 泰国解脱园寺 20 …
四念处的修行
四念处的修行有两个阶段:
第一个阶段的训练是为了生起觉性,从一个没有觉性的人训练成为有觉性的人;
第二个阶段的训练是为了生起智慧。要想有智慧,一定要有觉性和安住的心,二者缺一不可。
事实上,每个人的蕴都是很自然地分开的。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是这样去觉知,把蕴不断地分离出去,分离成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。色是一部分,受是一部分,各种各样的造作与感觉是另外一个部分。身体的苦乐是一个部分,心的苦乐是另一部分。觉知的心是一个部分,演绎造作是另一个部分,都在执行各自的职责。我们会发现它们各有各的分工,相互之间没有关联。
在研究经典时,我们一直在思维这段怎么好、那段怎么样妙,一直沉浸在念头与思维里却不自知,心并没有在学法。真实的状况是:心迷失在念头和思维里,只有念头的内容是关于法的,但并没有看到实相,没有看到自己的身与心。真正的法不在经典里,真正的法只存在于自己的身与心之中。为什么一定要到此处来听法?是为了能够了解实修的方法。一旦开始实践了,就会见到实相。老师所教的也只是实修的方法而已,真正的法一定要自己亲证,这个老师是教不了的。
佛陀教导大家去布施、持戒、修习禅定,有了禅定与快乐之后,不要疏忽大意,还要懂得提升觉性和开发智慧。佛陀教导的最重要之法是四圣谛,他教导众生如何从永无出头之日的轮回里直接跳脱出来。
使用对立的事物来对治,属于奢摩他,它会让心来到与正在呈现的烦恼相对立的状态。而修习毗钵舍那则是不作为,不需要去做什么,只需要如其本来面目地知道:如身本来面目地知道身,如心本来面目地知道心。
奢摩他是有所为的,并且有所为之后需要呵护,否则它便会退失,而毗钵舍那则不存在“必须”或“禁止”,它仅仅涉及:如其本来面目地知道。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。
高僧大德们说——在训练的初期,天啊,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,分不清东南西北,但随着时间推移与不断精进,修行变得简单起来,到最后就好像上了高速公路,无需做什么,即使是跷着二郎腿都能生起道与果,或是躺下睡觉都能证悟道与果呢。
阿难尊者就是在要躺下睡觉的片刻生起了道与果的,对吧?可我们躺下睡觉的话,只会传出一片鼾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