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你所不了解的“四念处” 》

阿姜巴山

常州宝林寺-2017年6月4日A

 

因正确,果才会正确

顶礼各位法师!各位同修,大家好!

今天是课程的最后一天,有没有人觉得自己什么都听不懂,有吗?

很多人的心都往这里跑了,在跑过来看老师的那一刻,我们没有觉知自己,而是暂时忘了自己。我们不需要打压心——禁止它跑,心的自然特性就是会往外送,一定会跑。心跑了之后,我们要及时知道。

我们没有职责去打压心或强迫心,不让它跑,也没有职责把心呵护在中间的状态。无论何时,当我们能够及时知道心没有安住,或是称为“心跑掉了”,那一刻心就会安住。因此,我们无需去刻意让心安住,因为那是做不到的。

因正确,果才会正确。觉性生起的近因是心常常看见境界与状态,直至最后能够记得它们,而不是刻意让心有觉性。用于休息的禅定,其生起的近因是快乐。安住型的禅定生起的近因是及时知道心跑掉了,及时知道心没有安住,心就会自行安住。智慧生起的近因是观禅,也就是心抽身出来变成“知者、观者”的禅定,或者称为“安住型的禅定”。

上述内容,并没有让我们直接去制造那个结果,而是教导我们在因地上播种。

四念处的修行

四念处的修行有两个阶段:

第一个阶段的训练是为了生起觉性,从一个没有觉性的人训练成为有觉性的人;

第二个阶段的训练是为了生起智慧。要想有智慧,一定要有觉性和安住的心,二者缺一不可。

在四念处的修行中,佛陀引导我们紧随着去觉知。比如,第一个部分是紧随着观“身内身”——有觉性地觉知身体,把身体当作临时的家。观“身内身”的意思是:从与身体相关的内容中选择一部分来观。比如,有觉性地观身体的行、住、坐、卧,或者有觉性地觉知身体呼气、身体吸气,或者有觉性地觉知身体的动与停。这就是观与身体相关的某一个部分。并不需要觉知全部内容,一个人也不可能觉知到全部内容,因为每个人的根器与秉性不同。

事实上,在四念处的身念处中,佛陀的开示比这个更多,比如他还教导四界,但因为在座的各位无法进入禅定,所以这个内容不适合我们。所以,观身念处里的“身内身”,只有上述三个部分适合我们。

四念处就像是四个方向的门,从任何一扇门进入都可以来到城中,都可以抵达法。

如果我们的根器不适合去观“身内身”,也可以去观“受内受”,即有觉性地觉知感受,以“受内受”作为临时的家。谁擅长观身体的感受就去观身体的感受,谁擅长观心的感受就去观心的感受。身体方面的感受有苦受与乐受,心方面的感受有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。

观身体方面的感受适合那些禅定很多的人,因为身体方面的感受容易牵扯心,令心浸泡在其中,心若没有足够的定力,是无法开发智慧的。观察到了吗?身体哪个地方痛,心就会跑到那个地方去——在那一刻,心没有安住,已经跳到感受里去了,无法开发智慧。因为没有看到感受是完全分离出来的,没有看到感受的生灭,没有看到感受无法掌控,看到的只是:有疼痛的感受生起,我就是那个疼痛的人。

观身体方面的感受,如果心没有很强的定力,时间一久,心就会非常散乱。身体的感受可以生起在身体各处,一会儿是头疼,一会儿是胳膊疼,一会儿是腿疼,于是心就一会儿跑到头,一会儿跑到胳膊,一会儿跑到腿。因此,观身体方面的感受,如果定力不够、心不能安住,开发智慧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。

心方面的感受包括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它比身体的感受更容易观,因为它只生起在一个地方,也就是心,无需太多定力。

如果不擅长观感受,也可以选择观心。观“心内心”的意思是:对所有生起在心中的境界,只选择其中一部分来观,以“心内心”作为临时的家。心有嗔,知道心有嗔,心无嗔,知道心无嗔;心有贪,知道心有贪,心无贪,知道心无贪;心散乱,知道心散乱,心萎靡不振,知道心萎靡不振;心有痴,知道心有痴,心无痴,知道心无痴。

事实上,佛陀关于心念处的开示比这个更多,但上述四对心之外的心属于禅心,也就是进入禅定时候的状态。由于大家无法进入禅定,所以我们不用学习那些,我们只学习那些对离苦而言必不可少的部分。

我们学法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非常厉害,变成百事通,什么都懂,但是唯一战胜不了的就是自己的烦恼习气。我知道非常多的法义,别人只知道一丁点儿,我才是最厉害的——这种人是不可能进步的。

第四个是法念处,以“法内法”作为临时的家。法念处对大家而言太难了,它适合那些根器极利的人。比如,探究七觉支,探究五盖——五盖因何生起,为何灭去。探究它们并不是使用思维,而是有觉性真正地看到了那些境界,比如探究缘起法,其中并没有任何的思维与推理,而是真的照见那些境界与状态。

因此,对我们而言,只剩下三个门可供选择,但是到最后,当我们真的证悟道与果的时候,一定会契入法念处这个门。在法念处里,有一个部分是关于四圣谛的,当我们见法开悟时,就会领悟到四圣谛。因此,修行的时候,我们要以非常简单的方式契入,等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之后,它会自动契入法念处。

四念处的教导不只是这些内容,开始的阶段它教导以身内身、受内受、心内心、法内法作为临时的家,接下来的教导是:精进地燃烧烦恼习气。

粗重的烦恼习气是以戒来战胜;

中等的烦恼习气是以定来战胜;

微细的烦恼习气是以智慧来战胜。

无论是戒、定,还是慧,都是为了战胜烦恼习气。

当烦恼习气极度强烈、完全掌控我们的心的时候,就要用戒来战胜它——一定要压制心、控制心,不让心随顺烦恼习气而为,不愿去破戒。当烦恼习气还不是很强的时候,我们以禅定来战胜它。戒,是要压制心来战胜烦恼习气。有了禅定之后,我们就可以战胜烦恼习气,不让烦恼习气控制我们。接下来就可以透过开发智慧来战胜微细的烦恼习气,最微细的烦恼习气就是无明。

那些持戒的人,认为自己持戒而别人不持戒,自己是一个有戒的人,别人一点戒都没有,我才是最好、最厉害的——这种人根本斗不过烦恼习气,甚至连烦恼的皮毛都没沾到。我们持戒是为了能够慢慢地清除烦恼。那些禅定很好的人,认为自己的禅定很棒,别人一点禅定也没有,自己修得很好——这种人连烦恼的皮毛都没碰到;认为自己开发智慧了,别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开发智慧,或是别人只开发了一丁点智慧;认为自己非常聪明,别人非常愚痴——这种人根本斗不过烦恼。

四念处并不仅仅是有觉性地去觉知身内身、受内受、心内心、法内法。在四念处里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,就是精进地燃烧烦恼。

精进地去让已经生起的不善法灭去;

精进地让尚未生起的不善法没有机会生起;

精进地让还没有生起的善法生起;

精进地让已经生起的善法更加茁壮成长。

这就是精进地燃烧烦恼的含义。

此处的精进并不是指一天经行5小时,或是一天做手部动作8小时。何时有觉性,何时才是在精进。即使一天经行5小时,但如果没有觉性,也不能称为精进。即使一天做十四个手部动作6小时,如果没有觉性,也不能称为精进。

四念处里的开示比这更多,其中还讲到正知,也就是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,什么是有利益的,什么适合我们,而且不要忘了它们。比如在修习奢摩他的时候,如果用了哪个所缘之后感觉很好,心非常喜欢,那么在修习奢摩他的时候,就别忘了选择那个所缘,而且要持续地与那个所缘在一起,而不是今天修习一种,明天修习一种,后天又修习另外一种。比如在开发智慧时,究竟是身内身适合我们,还是受内受、心内心、法内法适合我们?哪一个适合我们,就持续地选择那个所缘修习,别忘了它。这就是正知,它属于一种含有思维和观察的初步智慧。

四念处接下来开示了从对世间的满意与不满意之中彻底抽身出来。一旦我们有了觉性,有了安住的心,就会看到所有的境界一直在不停地生灭变化,不受掌控。随着深入修习,心就会越来越聪明,慢慢地能够对所有的境界保持中立,这就是从对世间的满意与不满意之中彻底抽身出来。

心一旦开发智慧到足够的程度,就会契入到行舍智。当心真的契入到行舍智,心才成为真正的知者、观者,对所有境界与状态没有任何参与和干扰。之后,如果福报和波罗蜜足够,心会自行契入禅定,道与果生起的整个流程就会在这种禅定之中启动,它们完全是自行生起的,与我们毫无关系。

以上内容是四念处非常重要的核心部分,而不是一味地做手部动作就是修习四念处,也不是一味地经行就是修习四念处。

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

如果大家的修行还无法符合老师刚才所讲的全部内容,就说明我们四念处的修行还不太正确。但是刚开始,我们需要从点点滴滴去累积:从没有觉性的人变成有觉性的人,有觉性之后训练心安住,一旦有了觉性,心也安住了,如果福报和波罗蜜具足,蕴便会分离。如果有了觉性以及安住的心之后,蕴并未分离,那么就要像昨天下午老师带领大家分离蕴的程序那样去做,试着去训练分离蕴。

昨天老师带大家练习时,许多人能够看到蕴分离,可是没有几个人能够进一步照见五蕴各有各的分工,它们自行在运作,无法被掌控,没有几人可以真的修习毗钵舍那。看到蕴分离是一种智慧,但这种智慧还不能称为毗钵舍那的智慧。毗钵舍那生起的时候,是我们能够看到五蕴呈现三法印的时候,其中并没有任何思维的成分。但是三天能够分离蕴,已经非常值了。

大家到这里只学了三天,但实际上老师的教导非常多,别以为自己已经明白了。即便你能够一字不漏地像老师那样把法讲出来,也别以为自己已经明白了。法是用心来学习的,真正修行的是心,而不是我们。心是修行者,而不是我们是修行者;心是见法的人,而不是我们是见法的人。

每一个人听了老师的讲法之后,所领悟到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灵水平的。心灵品质达到什么程度,就会明白与老师所讲的相对应的程度,它会刚好与我们自己的心灵水平相匹配。

上个月,有一位中国弟子到泰国隆波帕默尊者的寺庙找老师。她曾经参加过十天的泰国禅修,事实上当时她根本没有听懂,但是她不知道自己没听懂。她那时候的领悟是跟她当时的心灵水平相匹配的,在那时候刚好是适合她的,对她而言是正确的,就好像我们这里很多人以为自己明白了一样。为什么?因为老师深入浅出地讲了前因后果、来龙去脉,而且我们是一边跟着老师的讲解一边在分析、思维,所以能够轻易明白。这样的明白是缘于我们的思维与分析。

那位弟子参加完禅修以后,就把中国的事情全部推开,然后去泰国另一个地方闭关独修。她每两三个月都会来找老师一次,老师就会努力地去纠正她有错解的部分,每一次她都有录音。

她最后一次来找老师,是老师来这里的前一个月,那天见到老师,她分享说:她知道了她以前不知道。那天她的心是觉知、觉醒、喜悦的,是安住的,心可以开发智慧,非常光明与亮堂。她分享说:事实上,她以前并不明白老师当时的教导,但是她把录音带回去,一而再再而三地听,然后才慢慢明白。她那天过来,非常感谢老师,说:太感恩老师了,老师非常慈悲,一而再再而三地教导那些她还不明白的部分。

取得这样的成果并不只是缘于老师单方面的努力。老师有教导的职责,而弟子有职责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实践与落实。如果这位弟子听完法之后没有按照老师的教导去落实和实践,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。

今天老师的义务已经完成了,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义务了,我们要自己去落实、去完成。一定要记住: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!

END

 

译者声明: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,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。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,完全归责于我们,欢迎大家不吝指正。

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

X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