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与众不同之处:开发智慧
隆波帕默尊者
(泰)农业科技大学-2013年3月12日
大家吉祥如意!
如果我们想学习佛法,首先就要明白学习的目的。
佛法不是用来欣赏与娱乐的。如果仅仅为了获得福德而听法,也远远不够。
事实上,我们聆听与学习佛法,是为了掌握提升心灵的方法。
提升是为了什么?为了有一天我们的心可以永远离苦得乐。无需依赖别人或者它物,在我们的内心就有喜悦、宁静、祥和与圆满。无论发生什么,都可以快乐——即便我们也会老、会病、会死、会与所爱的别离,会在生命中遭逢怨憎会、求不得等苦。
最理想的情况是,我们可以无苦或苦极少地活着。如果训练至炉火纯青,我们会毫无心苦,仅仅只剩下身苦。
佛陀教导众生从心苦之中解脱而出的方法,我们必须学习。
以我们的心灵品质和波罗蜜而言,是无法独力寻到离苦之路的。依靠自己就可以离苦的,惟有正等正觉的佛陀与独觉佛(辟支佛)。我们这样的水平称之为“随佛”(声闻),意味着需要通过追随佛陀而知晓。我们无法依靠自己就了知,我们需要学习。聆听法谈、阅读法宝或者听法谈CD,称之为理论学习。一旦理解了修行的原则,就要着手于实践,以提升心灵。
提升心灵,有两个核心内容:
第一个是提升散乱的心,让心品尝到宁静与快乐,这称之为“奢摩他的修行”。
第二个是提升心灵以便知晓生命的真相,从而令正见生起——正确领悟生命的实相。这称之为“毗钵舍那的修行”。
在实践阶段,有两项核心的工作:
第一,让心休息于宁静,使之获得力量。
第二,开发智慧,令心照见实相,接受生命的真相。
佛陀教导道:何时具足智慧,何时心就会抵达纯净无染而解脱自在。
佛陀还教导道:人能够抵达纯净无染,是缘于智慧。
因此,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开发智慧。修习宁静,仅仅是辅助工作,主要的核心是开发智慧。
实践阶段涉及的开发智慧,不同于听讲座或是理论学习。比如,隆波讲给大家听的,是理论阶段的法,当我们听法而明白了如何实践以后,就要动手去做。如果做对了,就称之为已经开始修行。我们的戒、定、慧将会有次第的提升,直至有一天智慧圆满,就会照见生命的实相。
在佛教里,初级智慧是指体证初级阶段的实相。初果须陀洹,拥有初级智慧。
倘若尚未达到须陀洹,就表示低于初级智慧。按照佛教的标准,我们还未能明白生命的实相。
须陀洹的初级智慧会照见:“我”不存在——此身非“我”,此心非“我”。
终极智慧则照见:那么存在的是什么?是苦本身。此身是纯粹的苦,此心是纯粹的苦。
若能抵达这样的洞见,苦的止息便会发生。无论何时,心照见实相,智慧便会圆满。
当照见“此身是纯粹的苦”,想让身体快乐的欲望便不再生起,想让身体离苦的意欲也不再生起。心会进入中立,不再执着身体,就会放下身体。
于是出现神奇的一幕:心放下了对于身体的执着。
而最不寻常的是——心居然也能放下对于心的执着。
何时若照见“此心是纯粹的苦”,心便会将心归还给世间。
我们极力呵护身体等五蕴,误以为它们极其珍贵——会带来快乐。
待到智慧圆满就会照见:此身是纯粹的苦,此心是纯粹的苦。若能照见到如此程度,心会将身与心都归还给世间,不再抓取。如果对名色或身心不再执着,我们将彻底脱离心苦。
苦的生起,是缘于心跳进去抓取,跳进去抓取所缘,抓住色法与名法不放。
这一洞见是别人不曾教导过的,仅存于佛陀的教导之中。
至于布施、持戒,以及修习宁静型的禅定,均未抵达开发智慧的阶段,这些在其它导师的教导里也有,大同小异。布施、持戒、修习禅定,是宗教共有的教导。
而佛陀的教导则更进一步——开发智慧。
如果不学习它们,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就无法充分体尝法味。
若不涉及开发智慧,便无需佛陀出世。
智慧的生起不是依靠思维而来。
我们习惯于透过阅读、听闻与思维来助长智慧。通过阅读或听闻而来的,称之为“闻慧”;透过思维、分析、推理而来的,则称之为“思慧”。闻慧和思慧,只是理论学习。
此外,还有另一种方法能够增长智慧——观察。
以深入的洞悉与清晰的照见,去学习和了解:身究竟是怎样的?心究竟是怎样的?
这个“深入的洞悉、清晰的照见”,称之为“毗钵舍那的修行”。
就像是研究员做调研工作,毗钵舍那的修行,好比是现场调研。现场调研就要亲临实看,不是依靠思维或查阅资料,我们要亲临现场去看看:真相到底是什么?
照见真相的方法,称之为“毗钵舍那的修行”或是“开发智慧”。
以上这些,是隆波将佛陀的教导概略的讲解给大家听。
首先,我们必须听法、学习理论、了解实践的方法。
实践有两个部分:
第一个是让心有快乐,称之为“奢摩他的修行”。
第二个是让心生起智慧,称之为“毗钵舍那的修行”。
初级智慧会照见“我不存在”,
终极智慧会照见“存在的即是苦”。
何时照见“存在的即是苦”,何时就会放下。
将身心归还给世间,再无任何执取,我们将抵达真正的解脱自在,自此彻底离苦。
上述是先给大家呈现的概貌图。
接下来,隆波将要讲解两种方法的具体细节:如何修习让心宁静的奢摩他,以及如何修习毗钵舍那?
如果不学习也不了解,是不可能正确实践的。泰国的修行人非常多,大家参加各种大小型的禅修营或者闭关。有时成百上千人一起打坐,人山人海,以为这就是在修行了。事实上,大部分人仅仅停留在修习宁静,并未开发智慧。因此,没有机会体证道、果、涅槃。
若未开发智慧,便无法抵达涅槃,只能得到宁静。只能进至天堂或梵天界,成为天神或梵天神,而无法抵达涅槃。
因此,我们需要学习两种方法。
第一种方法,是训练让心宁静。让心宁静有什么好处呢?心的自然状态是始终在“跑”:时而跑去看、时而跑去听、时而跑去想,始终四处窜动,窜到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。跑去看,跑去听,跑去嗅,跑去尝,跑去触,跑去想和造作,心始终处于动荡不安之中。
让我们观察一下实况。比如,此刻在听隆波讲法,注意了到吗?有时我们是在看隆波的脸,有时在专心聆听,听了两三句,就跑去想了——去总结隆波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。听着、想着,听着、想着,心就这样循环往复。时而跑去看,时而跑去听,时而跑去想,这是我们无法选择,也控制不了的。
心跑到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,一会抓住这个所缘,一会抓住那个对象,这样心不会有快乐,也不会有安宁。如果想要让心快乐和安宁,就要带领心去和一个所缘在一起。而不是让心跑到六个根门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——跑去看,跑去听,跑去闻,跑去尝,跑去感知身体的触碰,跑去想和造作。
我们不再放任让它一直无头苍蝇般的乱撞,而是训练让它跟单一的对象在一起。先观察一下,自己的心究竟与哪类所缘在一起会有快乐,然后就可以引导心和那个所缘在一起。
有些人盲目模仿别人去观腹部起伏,或者观想水晶球等。观了之后感到胸闷、不舒服,这称之为“不适合自己的根器”。
如果训练是为了得到宁静,选择的所缘就必须让心有快乐。念诵佛号以后有快乐,就持续念诵佛号,一旦心快乐地念诵佛号 ,它就不会跑去搜索来自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等方面的快乐。又或者觉知呼吸,轻松自在的呼吸,舒舒服服的觉知,心若能快乐的觉知呼吸,就不会去寻找其他所缘,不会跑到眼耳鼻舌身心,而只是与呼吸在一起。或是观照腹部起伏而有快乐,就去观照腹部起伏,心满足的和腹部在一起,不再晃到别处。
当心有了愉悦和宁静,就不会再跑去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,这就是修习奢摩他的窍诀。
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禅修方法,必须先了解自己。比如,有些人非常容易生气,想通过经行让心平静下来,结果越走越生气,这称之为是选择的方法不适合自己的根器。
我们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禅法,就好像买衣服。你要挑选合适自己的衣服,而不是依照喜好来决定。如果衣服太大,而我们个子小, 难道要大吃大喝让身体长大来撑起衣服吗?或是喜欢小一号的,难道要忍饥挨饿让身体缩小挤进衣服里吗?不要这样,这样训练是不会成功的。
一定要了解什么禅法适合自己——自我评估。如果念佛有快乐,就念佛;如果觉知呼吸感到快乐,就觉知呼吸;如果观照腹部起伏有快乐,就观照腹部起伏。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,只要它不诱惑我们的烦恼习气。
比如,打牌也有快乐,问说有禅定吗?有的。但心是上下起伏的:手气好,就高兴;手气糟,就难过生气。我们一定要选择不引诱烦恼习气、让心轻松舒服的所缘,比如念诵佛号、观照呼吸,不会引诱烦恼习气。而玩牌、钓鱼之类的,则会煽动起我们的烦恼习气。
还有人认为,既然心要和一个所缘在一起,于是就一整天盯着股票行情,从开盘盯到闭市,然后说心也跟一个所缘在一起了。这是不会有效果的,因为心不平静。心是上下起伏的,因为股市诱发了烦恼习气:时而有贪心,时而有嗔心。
所以必须掂量自己:如果自己很容易生气,适合容易生气者的禅法,必须是轻松舒适的。比如修习慈悲观,内心不断思维:“愿众生快乐,彼此没有怨恨。”内心持续想着不与任何人结恶缘,只想着让别人拥有快乐。这样心就会慢慢清凉下来。容易生气的人可以考虑修习慈悲观。
如果是欲贪型的人,贪欲比较炽烈,也许可以思维身体:观想色身不净——它由皮囊包裹,有九个大孔和数不清的小孔,每个孔都不停有肮脏之物流出。这样思维便能够抑制贪欲。又或者,心若特别散乱,就可以觉知呼吸。呼气时,觉知自己;吸气时,觉知自己。最后心就会平静下来。
我们需要观察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禅法,要慢慢体会。
奢摩他的禅法非常广泛,随处可见。看看四十种修定的业处,选择试试。
在佛陀的时代,有些比丘会修习非常奇特的禅法。比如周梨盘陀尊者,他是摩诃盘陀尊者的弟弟,摩诃盘陀尊者是非常优秀的比丘,是觉性和智慧都甚为出众的上首阿罗汉大弟子之一。他让弟弟出家并且教导弟弟背诵赞佛偈,然而弟弟在念诵时,心中毫无宁静,记不住也背不出来,十分气馁。哥哥也很沮丧,认为弟弟不可教,便遣返他说:“走吧,你出家是不会有结果的。一篇经文都不会背诵,还能做其它什么呢?”弟弟也感到伤心,想要离开寺庙还俗。
于是他们去顶礼佛陀。佛陀让他先别急着还俗,并且让人拿来一块白布给他,让他坐着揉这块白布,持续不停地揉,同时持续念诵“沾染尘垢、沾染尘垢”。他一边念诵“沾染尘垢”,一边不停的揉搓白布。一段时间以后,他发现干净的布变脏了!他感到非常震撼,于是心安静下来。一旦心安静了,佛陀便为他开示,他当场就体证阿罗汉,成为著名的“义持第一”——周利盘陀尊者。
修行方法数不胜数,有些方法甚为奇特:比如有一位年轻金匠追随舍利弗尊者出家,舍利弗尊者教导这位喜爱美丽事物的金匠修习不净观,以思维引导,观身不净。金匠练习之后对修行望而生畏,心并未平静,很想还俗。
他去见佛陀,佛陀送给他一朵美丽的红莲,让他插在沙堆上,然后观察这朵红莲。他把红莲插在沙堆上,坐在寮房旁边看着它,随着时间推移,美丽的红莲慢慢枯萎,金匠感到悲戚,体会道:“一切都是这样的!美也是无常的。”然后,心宁静下来,只聆听了几句开示,便体证了阿罗汉。
所以,我们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,无须盲目模仿别人。不要看到同修去念佛道场,我们就去念佛。然后跟着去这个禅修中心、那个道场,总是不断模仿他人。如果方法不适合自身的特点,是不会有结果的。
修习奢摩他的核心关键在于:观察自己修行什么方法会有快乐,就持续修习那个方法。
诀窍是:别追求宁静。如果想要宁静,心是不会宁静的。这是诀窍。如果只是愉悦的实践,当因缘具足时,心会自行宁静下来。
大家失眠过吗?失眠时一直努力想要睡着,有过类似经历吗?请举手,顺便对治一下昏沉。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。然后呢,睡着了吗?努力想要睡着、睡着、赶快睡着,结果更加睡不着,因为心是烦躁和紧绷的。当我们心情舒坦的时候,不知不觉的,很快就自然睡着。有时躺着玩,不想睡,马上有急事要办,结果却很快睡着了,甚至一觉醒来,天色已晚。
其实让心宁静的诀窍类似于睡觉。如果让心与令其舒适的所缘在一起,心很容易宁静。如果逼迫心赶快宁静、立即宁静,心反而更不宁静,会越发紧绷和郁闷,更加散乱。诀窍在于轻松和自在,仅此而已。
一定要看自己修习什么方法之后心感到舒服,就选择那个方法,很快的,心会自己宁静。这是关于“奢摩他的修行”。
奢摩他的修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?它会令心宁静、让心休息、使心富有力量,但不会生起道、果、涅槃。那完全是两回事。
奢摩他的修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?它会令心宁静、让心休息、使心赋有力量,但不会生起道、果、涅槃。那完全是两回事。
一旦心有了快乐与宁静,并且不再散乱,接下来的工作就是——开发智慧。开发智慧的方法,我们要先慢慢体会。
开发智慧——就是了知身与心的实相。想要照见身心的实相,如果心走神了还照见得到吗?认识心走神的状态吗?
走神的时候,我们会有身忘记身,有心忘记心。走神的时候,我们甚至感觉不到蚊子在咬自己,对吗?有什么正在身体上发生着,我们都不知道。走神的时候,思前想后,心是苦是乐,我们不知道。心是善的,还是有贪、嗔、痴生起,我们也不知道。何时心在走神,何时我们就会忘记自己的身和心。因此,心走神是开发智慧的头号敌人。
开发智慧,就是要照见身与心的实相。如果忘了身和心,就无法照见身心的实相,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原因。
想要今生体证道、果、涅槃,那么首要任务便是——不要走神太久。一走神,就要知道;一走神,就要迅速回来觉知。这是有训练技巧的,如果希望进步神速,希望一走神就立即知道,这是有训练技巧的。
首先,选择修习一种禅法:如果习惯念佛,那么就念佛,但念佛不是为了获得宁静。如果习惯觉知呼吸,就继续觉知呼吸,但觉知呼吸不是为了获得宁静。
念佛是为了及时知道心跑掉了——心忘了自己。忘了自己的心,会迷失在外,跑到外面到处去看。我们看的时候,会忘了自己。我们听的时候,会忘了自己。我们想的时候,也会忘了自己。
大家曾在坐车的时候见过车祸吗?想看吗?有人想看的。绝大多数都想看看是不是有人死了,胆战心惊去看,对吗?想看,又怕看。当我们去看别人车的时候,就已经忘了自己的身体。感觉到了吗?明白吗?我们那一刻是胆战心惊的,怕看又想看,却未能及时知道心正在“怕”。想看的时候,就径直去看了,忘了自己的心,也忘了自己的身体。
当我们专注于听的时候,比如此刻在听隆波讲法。注意到了吗?专心听的时候,我们也会有身忘记身,有心忘记心。当我们在想的时候,只注意到想的内容,却忘了自己的身和心。每一天从起床开始,我们就想个不停。注意到了吗?一睁开眼睛就开始想了,不停的东思西想。在想的时候,只知道所想的内容。这些时候,我们有身忘记身,有心忘记心。
心从眼睛迷失去看,从耳朵迷失去听,从鼻子迷失去闻,从舌头迷失去尝,从身体迷失去触,从心迷失去想、去回忆、去演绎和造作。心时好、时坏、时苦、时乐。 持续处于迷失中,隆布敦长老称之为“心往外送”。
“心往外送”就是指心无法安住,原因是心缺乏安住于自身的禅定。心安住于自身的禅定(观禅),不同于宁静型的禅定(止禅)。
宁静型的禅定是引导心和单一所缘在一起。比如与“佛陀、佛陀”在一起,心不离“佛陀”便会宁静。而心安住于自身的禅定,是指要及时知道“心跑掉了”。如果念诵“佛陀、佛陀”的时候,心跑去想了,要及时知道,这样心会自动安住,觉性就会生起。
一旦觉性生起,它会意识到——在过往的生命中,醒来的只是身体,心从未醒过。只有身体醒过,心一直在沉睡、做梦,以及散乱。
假设我们此刻正在不停地想着什么——身体此时是醒着的,可是心仍然在做白日梦。心一直活在念头的世界里,并非是身心俱醒。因此,必须训练让心醒过来——成为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。
我们经常听到“佛陀、佛陀、佛陀”这个词。佛陀,指的即是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。也就是:心具备觉知自己、和自己在一起的禅定。
务必要训练让心跟自己在一起。别忘了自己,即使忘了,也别忘记太久。
精进的训练,让心和自己在一起。修习任何一种禅法的时候,及时知道“心跑掉了”——比如念诵“佛陀、佛陀”的时候,心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。或是觉知呼吸的时候,心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;心跑到呼吸上,停驻在呼吸上,还是要及时知道。
及时知道心在四处游移,心就会自动安住,而并非刻意让其安住。
假如我们不喜欢那些禅法,修习其它的也可以。就像此刻这样坐着也能实践,回家去试试看:坐下之后,把心送到头发上。一想到头发,就会感觉心跑到了头发上,就这样让心专注于头发。专注在头发上一会,就更换位置。将心依次移动到左耳、右耳、鼻子、手、脚,让它跑动到身体的不同部位。以此方式训练,观察心在身体上的移动,也是可以的。
接下来,只要有任何“心动”的蛛丝马迹,哪怕只有一点点动静,我们就会马上看见了。一旦看见心移动,心就会自动安住,心会醒来成为“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”,自动生起安住型的禅定。
这是非常重要的!听起来似乎有些难。然而若希望在今生体证道、果、涅槃,就一定要用功。若没有心安住的禅定,就无法了知身心的实相,也就不可能体证道与果。所以无论多么难,我们都得努力。
要听法谈,常常地听,听一次若不明白,不足为怪。听一遍就以为懂了,反而有些奇怪。听了没懂,是很正常的,只是要听了再听。有结缘的法谈CD吗?如果有的话,就请拿回去听,反复地听,最多听两三遍,心就会醒来,就会明白我们的生命已经发生改变——以前醒的只是身体,现在醒的是身与心两者。
我们会感觉到身体的运动变化,也会觉知到心的运作变化。心在一旁作为知者与观者,一定要训练到如此程度。心若无法抽身成为知者与观者,便无法真正开发智慧。仅仅一味的进行思维和分析,只会迷失在念头的世界里。
我们必须从念头的世界里跳脱出来。
我们需要训练。首先练习任何一种禅法:念佛也行,觉知呼吸也行,观照腹部起伏也行,喜欢哪个禅法就练习那个禅法。但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心安静地与所缘在一起。那种让心与禅修对象在一起的禅定,是奢摩他的禅定。
有一种安住型的禅定,也就是——修习任何禅法时,心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;心跑去紧盯着所缘了,也要及时知道。比如觉知呼吸,持续的看着身体在呼吸。呼吸、呼吸,心一跑去想了,及时知道;或是呼吸、呼吸,心沉入在呼吸里面了,也要及时知道。
如果修习一种禅法之后,能够持续训练,反复练习。那么接下来,只要心稍有波动,就能及时知道。及时知道的片刻,心会自动安住,真正的禅定便会生起。
惟有真正的禅定生起了,才可能开发智慧。倘若真正的禅定尚未生起,是无法开发智慧的。我们有没有听说过“若无禅定,遑论智慧”这句话?确实必须先有禅定。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禅定分为几种。
宁静型的禅定(止禅)是心沉浸在单一所缘里。念佛号,就安静地与佛号在一起,完全忘记外界。觉知呼吸,就宁静地与呼吸在一起。那样的禅定无论修习得多么精深,也不会体证道、果、涅槃。它只是用于休息的禅定,与体证涅槃完全是两回事。
真正用于开发智慧的禅定,必须是安住型的禅定(观禅),令心醒来成为知者与观者。
上述内容乍一听,理解起来有点难。所以隆波请大家回去多听法谈CD。那些聆听隆波法谈CD一个月、二个月、三个月而令生命发生转变的人,已经数不胜数。泰国国内外的都不计其数,如今外国人也来学习了。
因此请大家试试看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听,慢慢观察自己。选修一种禅法,无论是念诵佛陀,觉知呼吸,还是观腹部起伏,哪种方法都可以。然后,及时的知道心。若修习某种禅法而能及时知道心,无须多久,心便会醒来且安住。
修习某种禅法后,及时的知道心,称之为“心学”。听说过“心学”吗?戒学、心学、慧学。(三无漏学)若没有心学,就不要自诩已在开发智慧。因为心根本尚未有足够的质量来开发智慧。
“心学”并不是训练让心宁静,而是为了让心安住。我们需要先训练让心安住,而后才能够开发智慧。
要好好用功。
对于已经能够修习心学的人,则可以进入开发智慧的阶段了。开发智慧的方法是:心仅仅是观众。
我们以觉性及时地知道身在移动,而心安住成为观者。当心只是观者,就会看见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。身在走,心是观者,不再是“我”走,而是身在走。身体老、病、死,心只是观者,不再是“我”老、病、死。我们需要持续这样练习。这就是能够照见身与心是不同部分的训练方法。
当心安住——觉知自己以后,那些过去发展过觉性、开发过智慧并且累积过波罗蜜的人,其五蕴身心会自动分离,从而照见:身即身,心即心;苦与乐分离出去成为其它部分;造作出的善与不善,比如贪、嗔、痴,又会分离出去成为另一部分。它们全都是不同的部分。
生气不是身体,对吗?快乐不是身体,对吗?但是快乐可以潜藏在身体里。生气不在身体里,生气潜藏在心里,可是生气不是心。
这些分开的一部分、一部分,被称之为“蕴”。“蕴”的意思就是“部分”,分开成为一部分、一部分。身体是一部分;苦乐是另一部分;所有的善与不善生起在心,比如:贪、嗔、痴,又在另外一部分;心又是其它的部分,它只是观者。
心能够安住成为观者,就可以分离五蕴,将“我”分离成为一部分、一部分。“蕴”这个词也可以替换成“部分”,泰文的意思是分成“一部分、一部分”,看见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;苦乐与心是不同的部分;烦恼与心也是不同的部分。如此分离成为一部分、一部分。当我们可以分离成一部分、一部分,就会看见真相。
一旦身与心可以分离了,我们便会看见:行、住、坐、卧——活动的身体,不再是我,只是物质元素,仿佛是心借以暂居的一部机器,又像是一个壳子或一个洞穴,让心临时寄宿。
如果这样的照见达到一定的量,就会明白——此身非“我”,只是一堆不断进出的物质元素。比如:进食之后排泄,吸气以后呼气,不停的有元素在循环往复,身体仅只是物质而已。
心能够安住成为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,就会照见身与心是不同部分,身体只是物质,不再是“我”。如果频繁训练,最终会清除“身体是我 ”的错误见解。然而即便清除了这种错解,也依然尚未证得道与果。
今天我们许多人已经听到了佛法,能够令身心分离成不同的部分。这个教室里面,能够分离五蕴的人到处都是。
如果已经可以将身与心分离成不同的部分,便会看见:身体在老,不是我老;身体在病,不是我病;身体会死,不是我死。物质元素临时聚集,而后分离消散,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了,它们不是“我”。
这样的训练,称之为“开发智慧”,也就是洞悉身与心的实相,直至照见:生起在身心的一切全是临时的——生起而后灭去,生起而后灭去,根本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。
当身体生起快乐,有觉性的及时知道,心只是观者,就会照见快乐与身体是不同的部分,并且,快乐与心也是不同的部分。如能这般照见,接下来就会洞悉到——快乐不是“我”,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。或者当生气生起时……谁容易生气?就会看见,心在生气,进一步则照见——生气不是身体,生气不是苦乐,生气也不是心,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。因此,生气的不再是“我”,只是生起而后灭去的东西。
生起而后消失的,均非是“我”。直到最后抵达心,那时将会照见——心时而跑到眼根去觉知所缘,时而跑到耳、鼻、舌、身去觉知所缘,时而跑去想和思维。心去看,是它自己跑去看的。心去听,是它自己跑去听的。心去想,是它自己去想的。
心不是“我”——我们无法指挥它。比如,此刻我们在听隆波讲法,感觉到了吗?心有时跑去思维,去想其它事情了,对吗?有时则去思考隆波所讲的内容,你是故意去想的吗?仔细观察,并没有故意去想。它是自行思考的,我们去留意、去知道即可。
最后,我们将会照见——心不是“我”,它可以自行运作:自己生气、自己贪求。大家体会过吗:下定决心不再生气了,却依然会生气;下定决心不再伤心了,却依然伤心;下定决心不再自卑,却依然自卑;下定决心不再害怕,却依然害怕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无法指挥心。
观察身与心的实相,称之为“毗钵舍那的修行”。持续觉知身与心,观察身工作、心运作:苦乐生起而后灭去;贪嗔痴生起而后灭去。心时而跑去看,时而跑去听,时而跑去想。看的心,临时生起而后灭去;听的心,临时生起而后灭去;想的心,临时生起而后灭去。
就这样持续训练7天、7个月、7年,应该会有所收获的。
大家听说过“念住”这个词吗?谁听说过“念住”,请举手让隆波欣慰一下。哦!非常欣慰!很多人认识这个名词。
谁修习过“念住”呢?现在所剩不多了。如果我们正确修习念住(正确指的是:具备了心成为观者的禅定,继而分离蕴成为一部分、一部分,这才是正确的修习念住),实践7天、7月、7年,必会有收获,肯定会有收获。
佛陀教导道,“只要依然有人在修习念住,世间就不会缺少阿罗汉。”后世的经典喜欢杜撰说:如今已经没有阿罗汉了。这样的说法与佛陀的教导相背离。佛陀教导说:“只要依然有人在修习念住,世间就不会缺少阿罗汉。”
阿罗汉是什么样的人呢?阿罗汉就是那些不再执着于五蕴、名色,不再执取任何事物的人。他们因何而能不执着?因为修习念住。
他们具足觉性,能够持续觉知身心,直至照见实相——此身非“我”,苦乐非“我”,烦恼非“我”,心也非“我”。什么都不是“我”。他们持续修行,在初步阶段照见——身心非“我”,从而体证初果须陀洹;在最终阶段照见——非“我”的这些,是什么?它们本身即是苦!
此身即是苦。苦乐的感受即是苦。行蕴,比如所有的烦恼习气,本身即是苦。跑去攀缘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之所缘的心,即是苦。如果照见到这个程度,心便会把心还给世间,从而脱离所有的苦。
我们执着得最为彻底的就是心, 我们最珍视为“自己”的就是心——此心便是核心首脑。如果不再把心当成“我”,就不会再把世间任何事物当成是“我”了。
如果照见心本身就是苦,世间就全是苦了。就是这个心,唯一的这个,如果能彻底洞悉它,离苦就会生起。何时将心归还给世间,何时就抵达苦的止息。它真的能够放下!
而在训练初期,我们还不会将心归还给世间,但它可以放下所缘。谁曾经看见过心可以放下所缘的?请举手让隆波看看。那些已经听过隆波法谈的人,手举得高一点,还不错。看见了吗?心有时会跳进去抓住所缘,对吗?有时它会放下。有时它又抓取,有时它又放下。看见过这种状况的人请举手,有吗?也是很多,继续用功。
最后会发现:当心想要抓取的时候,就会自行抓取;想放的时候,也会自己放下。
这仅仅是放下所缘,观察到了吗?一旦心放下所缘,就会非常快乐与舒适。试想一下,如果心能够放下蕴,那会快乐到何种程度?这还仅仅只是放下所缘而已。嗯!如果它能够放下自己,快乐又会巨大到何种程度呢?那种快乐,有人称之为“快乐到死”。在圣道与圣果生起的刹那,真是无穷无尽的快乐。
因此,我们一定要训练下去。
现在,隆波简单的总结给大家听:
在起步阶段,先要下定决心持守五戒。五戒是人的最低标准,如果违犯了五戒,心便会散乱。
第二,选修任何一种禅法,努力训练让心和自己在一起。如果有时心乱如麻,就让心专注于一个所缘,这称之为“奢摩他的修行”。当心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宁静,就可以开始训练分离:看见身是被心觉知的对象。其它一切也都是被心觉知的对象,持续这样实践。心抽身出来成为观者,持续的分离蕴。以“及时知道心跑了”的方式,训练心和自己在一起。跑去想了、跑去紧盯所缘了,都要及时知道。及时知道心的移动,心就会安住。
隆波再总结一遍,刚才大家都一脸茫然。
第一条,要持守五戒。
第二条,训练让心和自己在一起。心走神了,知道;心走神了,知道,就这样练习。如果哪天特别散乱,就让心专注于一个所缘,使之得到宁静获得休息。如果哪天心有了力量,只需要“心走神了,知道;心走神了,知道”这样持续训练。
修习任何一种禅法,称念“佛陀”或觉知呼吸,心走神了,知道。心跑去紧盯呼吸,也知道。心跑去紧盯腹部、紧盯着脚,也都知道。持续如此练习,然后心将会安住,和自己在一起。
第一点,持守五戒。第二点,训练让心和自己在一起。
一旦心和自己在一起了,第三点,观身工作、观心运作。以旁观者的心来观察:看见身在移动变化,看见心在运作变化——时苦、时乐、时好、时坏。频繁观察身心的变化,就这样观察下去,直到心没有力量了。如果没有力量再观心,那么就观身。如果既无法观心,也无法观身,就修习奢摩他,带领心和单一的所缘在一起,让心休息,恢复力量。一旦心重新有了力量,就再次回来观心。
能够观心就观心,无法观心就观身,既无法观心又无法观身,就修习宁静。持续这样练习,如果真的用心修行7天、7个月、7年,应该能有所收获。
跟随隆波学习的人,生命在一两个月内就发生极大变化: 曾经有很多苦的人,苦减少了;曾经苦很久的人,苦逐渐缩短。这取决于我们是愿意给自己一次机会,还是放任生命随业流转,正如已经过去的几十年岁月,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。但如果从今天开始发展觉性,当福报与因缘成熟,累积的波罗蜜也具足,或许我们今生就能体证道与果,生命从此不再下堕。
即便此生未能体证道与果,来世修行也会更容易——觉性、禅定、智慧会很容易生起,因为曾经训练过。任何不曾训练过、不曾做过的事情,都会很难;任何训练过、曾经做过的事情,都会很容易。还记得吗?曼谷人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,难得要死,对吗?现在开来开去,不知不觉就到家了,因为轻车熟路了。修行也是同样的:开始难,反复训练就很简单,并没有什么难的。
跟得上吗?第一条,要做什么?(居士齐声:持戒)哦,善哉!第二条,训练让心和自己在一起,而不是紧盯目标使之宁静、僵硬、迟钝。通过“心跑了,知道;心跑了,知道”,训练让心和自己在一起之后——第三条,观身工作、观心运作,我们只是观者,不去干扰它们。如果持续这样实践,也许不久之后,就能或多或少的见法。
现在给大家布置家庭作业,有隆波法谈CD的人,请回去常常听。隆波结缘出去的CD已经数不清了,很多人、很多家庭,以前一上车就播放音乐,现在不放音乐了,音乐CD非常贵,隆波的CD免费结缘,他们一上车就播放。一路开着,很用心听,小孩也在车上听得见,日复一日的听,我们以为小孩听不懂,小孩也懂的。一天,有人超车,妈妈很生气,孩子说:妈妈生气了,知道生气吗?非常棒!不过自己想吃蛋糕却不愿去看,挑剔妈妈的毛病倒是很棒。
回去用功!让生活拥有更多的快乐,让生命获得安全感。如果开始修行,生命就会感到踏实,甚至老了也不痛苦、病了也不痛苦、要死了也不痛苦,我们爱的人离开了,也能好好活着,不痛苦。我们会明白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正常的。无论发生什么,我们都很自在!可以快乐自在地活着!去用功吧!
如果只是一味听闻而不实践,只有理论学习而不动手修习,是不会有结果的。一定要实践!好了,时间差不多了,有8个人想问问题,请问吧!
感觉到了吗?此刻大家都对别人有兴趣。感觉到了吗?有没有跑去想“那个人做什么呢?”“谁要提问啊?”于是我们便有身忘了身,有心忘了心。是否明白?这就称之为“已经迷失”了。
谁的心在走神了?请举手。谁走神了?能够知道在走神,很棒!不错。知道心在走神,正是心回来与自己在一起的开始。好,请讲!
– 法谈部分完毕,问答部分待续 –
(问答篇)
居士1:隆波您好!
隆波:你是否有在紧盯与专注?
居士1:因为很紧张。
隆波:紧张是吗,你有压制它吗?
居士1:有的。
隆波:如果压制它,心就会憋闷的。
居士1:我听过隆波的法谈CD并且照着开始练习,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身与心,同时尽量在做固定形式的练习。我主要的方法是观身。今天我想得到隆波的指导,这是第一次。
隆波:心归位了吗?
居士1:现在没有归位。
隆波:心没有归位,要及时知道,这是关键。你的心并没有安住。心如果没有安住,就无法开发智慧。可是心并不会每一天都安住,也不会一整天都安住。它是刹那、刹那安住的。你要常常去知道心在跑动。心跑去想了,知道吗?
居士1:知道。
隆波:嗯!心跑去想了,要及时知道。持续知道,而不是阻止。常常的知道,心就会开始安住。最终就会发现心是自行运作的:它能够自己跑去想;自己跑去看;自己跑去听。能够看见心在自行运作,就会知道:心不是“我”。选择观身,很好。你喜爱身体,可以观身。
居士1:好的。
隆波:看见身体点头吗?
居士1:看见。
隆波:刚才在点头,心却跑到教室外面去了,看得出来吗?
居士1:是的,刚才走神了。
隆波:跑掉的那一瞬间,要及时知道。
居士1:那么我的家庭作业是什么?
隆波:要及时的知道,训练让心安住。要常常的及时知道:心跑了,心跑了。如果心是安住的并且又有力量,就会看见身和心都不是我。去用功吧!
居士1:好的,谢谢!
居士2:请给我机会做一次禅修报告。上次隆波指导我说:心尚未归位,依然还觉得世界很诱人。所以我回去以后,更精进的用功。不断地提早起床时间,现在能够凌晨五点钟就起来修行,观身与观心,或者阅读佛法典籍,直到七点以后才去工作。
隆波:看见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了吗?
居士2:是的。
隆波:看见苦乐与身体是不同的部分了吗?
居士2:是的,有觉性的片刻,就会看见。不过心依然会迷失在外,但是也能回来觉知。
隆波:必然会迷失的,一定要迷失、要允许跑动。
居士2:好的。
隆波:你依然还不是高等证悟的圣者。
居士2:是的。
隆波:心依然还在跑,这很正常。
居士2:好的。
隆波:必须体证到三果阿那含,心才不会跑到眼耳鼻舌身,但还是会跑往心。
居士2:好的。而且有些日子,我看见它会一闪即逝的颤动,我觉得好像是自己在想,刚开始好像会不喜欢,一旦去觉知,就发现控制不了。
隆波:嗯!无法控制。
居士2:我观照下去,无法控制它,不久它就累了,那时刚好是在经行观身,于是就试着觉知自己在走。
隆波:嗯!那样是在修习奢摩他。
居士2:有些日子在经行时,心一跑掉,就会生起觉性。让人感觉仿佛生活放慢了频率,觉性开始多了起来。
隆波:很好。
居士2:快乐也多了起来,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够如如不动。一知道,即过去。
隆波:很好。
居士2:修行也更加精进,晚上如果不是特别累,也会修行。
隆波:嗯,很好。时间到了就进行固定形式的修行,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,观身工作与观心运作。看见了吗?我们的心始终在变化着。
居士2:是的。
隆波:眼睛看见东西,心就会变。耳朵听见声音,心也会变。一去思维,心也会变。
居士2:是的,需要有觉性的去知道。有时感到觉性是自动自发的,身体一动,就知道。
隆波:嗯!一定要那样训练,很好。睡着以后能够觉知吗?左侧身、右翻身,能够感觉到吗?
居士2:还没有到那种程度,但是睡前会去觉知呼吸直至睡着,然后闹钟叫醒我,就起来打坐,觉知自己。
隆波:嗯,那样就很好了。
居士2:好的。
隆波:不错。
居士2:我没有在呵护或者紧盯与专注吗?
隆波:当下你就有在呵护。
居士2:是的。
隆波:但你有及时知道,那就没关系了。
居士2:好的。
隆波:平常跟现在一样吗?
居士2:啊?平常比现在更自然一些。
隆波:嗯!一定要自然,最好的心是普通人的心。
居士2:好的。
隆波:修行很棒的人与没有修行人的心是一样的,造作、演绎、挣扎是常态。区别仅仅在于,普通人缺少觉性,无法及时知道。而修行人的心,同样在自然而正常的工作,但是有觉性及时的知道,修行不太厉害的人,就会去干扰心与强迫心。
居士2:有时候我还是觉得厌倦,只是与以前的厌倦有所不同。
隆波:这个厌倦里还掺有嗔心。
居士2:是的。
隆波:它是嗔心。你要进一步的去知道。
居士2:好的,另外想请教隆波:刚好我在药店兼职,有些药……
隆波:声音大一点,隆波听不到。
居士2:好的!刚好我在药店兼职,有些药是规定不能…也就是严格控制的,为了防止有人拿去误用。有时会有人想买,我一看就知道是要拿去误用的,也知道如果遵守职业道德是不能销售的。但是撒谎说没有,心里就会不舒服,所以有时候不出声,结果变成让别人替我说没有。这样感觉不太好,觉得不舒服。
隆波:那就实话实说。说,有,但是不能卖。
居士2:曾经这样答复过,结果顾客大呼小叫的,弄得我不知所措。
隆波:告诉他,让他去怪制定法律的人。
居士2:谢谢。
居士3:您好,我很紧张。
隆波:嗯,谁跟隆波互动都会紧张的。
居士3:上次隆波说,我依然看见心是恒常的一颗。
隆波:嗯?
居士3:我依然认为心是不变的一个,它上下起伏的工作。
隆波:哦。
居士3:于是我回去继续观察。隆波说过,事实上,心每个刹那都在变化。我也有看见它在变化,可是觉得自己还不愿意接受这个…..
隆波:你尚未看见生灭,持续观照下去。
居士3:就这样观照下去吗?
隆波:持续观照下去,直到它自己接受,而不是你去强迫它。
居士3:好的,只是在修行感觉不好时,我会努力跳进去观照,想要及时的知道,但有时并不确定是否在用思维帮忙。
隆波:如果知道就只是知道,心是轻松、舒服的。如果有了干扰和对治,心就会感到憋闷。
居士3:说明我干扰太多了,对吗?
隆波:对,心没有保持中立,要及时的知道心没有保持中立。
居士3:好的。
隆波:你还想要变好,还希望彻底去根除那些不好的。
居士3:它不想苦,对的。
隆波:嗯,就是要及时知道那个。
居士3:好的,有时候观照得很多,它会非常灰心,
无精打采的,我想让….
隆波:灰心就修习宁静。感到累了,就先休息。觉知呼吸或者呼的时候念“佛”,吸的时候念“陀”,这样训练。
居士3:好的。
隆波:修行人的休息就是修习奢摩他。
居士3:现在我觉得心变化得非常快。
隆波:非常快的。如果来不及观照,就修习让心宁静的方法。一旦心有了力量、有了足够的禅定,就会看见变化放慢了速度。
居士3:好的。
隆波:事实上,并没有放慢速度,只是觉性变快了。
居士3:事实上,它们是自行运转的,我刚刚才看见,对吗?
隆波:对,我们只是去看见。继续用功,你心里藏着很多嗔,要去观照这部分。
居士3:关于固定形式的修行,隆波有什么建议吗?
隆波:你是怎么练习的?
居士3:隆波曾经指导我去观照胸口的动荡,我就这样练习,但是它动荡不止,一不留神就会去紧盯它了。
隆波:嗯!不要紧盯着,只是感觉胸口这里的动荡,好像里面有什么在搅动。
居士3:它动荡不安,没有关系吗?
隆波:它是不会安静的。不安静是因为它不分昼夜的在造作,事实就是如此。一旦去观照,如果禅定力量不够,心就会散乱、烦躁,那就需要修习奢摩他了。适当的修习宁静,呼的时候念“佛”,吸的时候念“陀”。不用去看胸口的动荡。
居士3:好的。
隆波:要适当的休息一下,修行人一味的开发智慧是会累的。
居士3:我觉得自己还不会修习休息型的禅定。
隆波:不用想到休息型的禅定,吸的时候“佛”,呼的时候“陀”,持续下去,宁静也行,不宁静也没关系,只是持续练习,火候到了,它会自然宁静。好了,给其他人一些机会。
居士3:好的,感恩。
居士4:隆波您好!我的修行状况是:有时认为身体是“我”,有时认为身体不是“我”。
隆波:蕴已经开始分离了。
居士4:有时候看见生灭,有时候感觉走神了好久。想请教隆波,我领悟的对吗?
隆波:对的。如果每天有固定形式的修行,就不会走神太久。
居士4:好的,谢谢。
隆波:很好,蕴已经分离了,看出来了吗?
居士4:是的,但此刻正在紧盯。
隆波:很正常,谁见到隆波都会紧盯的。蕴已经分离了,很好。
居士5:隆波您好!
隆波:稍等,借用一点时间。谁的心走神了,请举手。看见了吗?几乎整个教室的人全在走神。感觉到了吗?认识“心走神”吗?心走神,就是缺乏觉性。试图禁止心去走神,是做不到的。因为心是无我的,谁也控制不了,只要走神了能及时知道就行,别一走神就是好几个小时。好了,请讲。
居士5:好的,谢谢。
隆波:哦,修行不错。
居士5:嗯,我第一次做禅修报告,十分紧张。之前是弟弟介绍我修习禅定的,而后学习觉知当下。一开始不太懂,不知道怎么修。在弟弟的鼓励下开始练习,偶尔能达到觉知成片。过去几十年曾经受过很多苦,结果通过修行,苦彻底消失了。
隆波:嗯…它为什么要受苦呢?它看到的所有一切,其实全都很正常。
居士5:耳根听见之后,就会知道苦生起了,觉性立即跟上。
隆波:别阻止它们,我们持续的观看它们运作。
居士5:好的,现在打坐修行之后,一直在发展觉性。
隆波:嗯。然后呢?
居士5:有时候,心会跑掉,一个片段、一个片段的。
隆波:是正常的,别阻止它。如果害怕心跑掉,就会变成守株待兔,变成紧盯专注,那就错了。
居士5:哦,好的。
隆波:我们需要看见心是自行运作的,它不是“我”,所以不要强迫让它如如不动。
居士5:好的。
隆波:它自己在运作与变化,就看着它运作与变化。它时而自行快乐,时而自行痛苦。时而好,时而又自行造作贪、嗔、痴。
居士5:好的。
隆波:我们需要看的正是这个。
居士5:好的。
隆波:继续用功。
居士5:好的,谢谢。
隆波:心平时和现在一样吗?如果一样,是不行的。
居士5:不同的。
隆波:它在紧盯。
居士6:隆波您好!自从我去寺庙开始修行以后…
隆波:别说寺庙的名字。
居士6:在解脱园寺。
隆波:嗯!这个可以特批,如果不提其它寺庙的话。
居士6:好的。已经3年了,现在才来报告进度。
隆波:有什么体会?可以自己评估了吗?看见变化了吗?
居士6:有所变化,自己的快乐真的多了起来。
隆波:很好。
居士6:只是工作的时候依然一片混乱。
隆波:很正常,如果工作需要用到思维,就要专心工作。工作之后生起了烦恼,比如想要偷懒,也要及时知道。
居士6:但是最近感到特别痛苦,觉得修行退步了。因为工作很繁重,晚上回家以后非常疲惫。修行因而减少,无法持之以恒。
隆波:你尝试一下隆波使用过的零碎时间累积法,一段时间累积一点,每个小时刹车两三分钟也可以。隆波用的方法是去上厕所,一个小时左右去一次厕所,走去厕所的时候,觉知身体在走。回来的时候,就已经在观心了。
居士6:好的,请问隆波,我以前觉知呼吸会感到昏沉,就会做梦,也许是因为疲惫而且很少经行的缘故。一旦做梦,就会在梦里发生你争我夺的情景,仿佛在看电影一样,故事一结束,我就醒了。醒了之后又很快去想别的东西,心一直很散乱。
隆波:一起床就开始训练嘛,起得早一点。
居士6:好的。
隆波:晚上早点休息。晚上的心就像是断翅的鸟,没有力量,无法修行。
居士6:我觉知呼吸很容易昏沉,可以换成念诵吗?
隆波:对,你需要选择所缘更粗重的禅法。
居士6:可以用念诵法吗?
隆波:可以,如果我们选择的禅法所缘太过微细,觉性意识不到它,就会觉得昏沉,你可以尝试粗显一点的所缘。隆波如果在晚上累了,勉强打坐觉知呼吸,很快就会睡着。隆波有一把扇子,坐着扇扇子。如果是冬天就这样扇。只是借机活动一下,活动之后再去觉知,否则很快会睡着的。
居士6:好的。我在念诵的时候,看见自己习惯于沉浸在念诵文里。
隆波:对。
居士6:这次看见它分离出来了。看见身体是一部分,念诵只是另一个动作,而心是观察者,好像在嘲笑说:如此而已。
隆波:嗯。
居士6:自己太过重视那个了,就去紧盯,然后能够抽身出来。获得领悟之后去读书,又刚好碰到…
隆波:出来的时候,不要刻意。如果聚合就随它聚合。分离出来了要知道,不要故意强迫它怎样。
居士6:没有的。
隆波:那样的笑是无法杀死烦恼的。
居士6:还不是吗?
隆波:还不是,并不是隆布敦长老所讲的意思。
居士6:好的。
隆波:为什么不是呢?因为“我”依然存在。
居士6:是的。
隆波:“我”依然存在,就表示“身见结”依然存在。
居士6:隆波有什么要提醒我的吗?
隆波:继续用功,在做的已经做对了。当训练达到足够的量,很快就会清除烦恼习气。
居士6:好的。
居士7:隆波您好!我跟随隆波修行已有三、四年,报告禅修进度也有过几次,最近一次几乎是一年前了。自己有在练习,几乎每天都会听隆波的法谈CD,而且坚持固定形式的练习,早晚打坐,几乎每天都是。
隆波:嗯。
居士7:有时候一整天会自动自发的觉知自己,有时候观身,有时候观心,它是波动起伏的。有时候一整天也没有几次觉知,某些日子会有十次、二十次。我自己评估觉得,自从上次向隆波做过禅修报告以来,没什么进步。
隆波:嗯。
居士7:我不确定这是因为我修习得太少,还是修错了?
隆波:嗯,适当地进行固定形式的修行。
居士7:事实上,现在有非常多的进行固定形式的训练。
隆波:练习给隆波看看……紧盯的力度太大了。退出来一点,觉知自己需要再轻松些。在固定形式的修行里,心游移去想了,要及时知道。别太认真了,只须轻松自在的觉知,舒适地看着它们运作。你的紧盯力度太大。通过固定形式的修行去“及时知道”。比如,心分神去想了,要及时知道心跑了。在固定形式的修行里,常常的及时知道心的状态,就这样用功!下一个。
居士8:隆波您好!我在修行的时候看见心能够自行运作、自行思考。
隆波:嗯,很好。
居士8:有时候也看见身体能够自行运作。
隆波:嗯,很好。
居士8:而且所有的一切来了就走,无法被控制。自己在行善时,看见心在说自己很好。
隆波:嗯。
居士8:而且看见心喜爱身体、珍爱身体。
隆波:很好,看得很正确,已经修对了。
居士8: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?
隆波:如其本来的观照,就已经正确了。常常这样观照,持续如此观照。
居士8:好的。
隆波:你正在做的,已经对了。
居士8:好的。
主持人:顶礼并且感恩隆波帕默尊者对我们的慈悲,同时也随喜各位的功德,善哉!
隆波:请大家接受祝福。
如河水充满,遍满于海洋;
如是此佈施,利益诸亡者!
愿你欲与愿,能迅速达成,满一切期望;
如十五月亮,亦像如意宝!
愿诸灾免离,愿诸疾消失,
愿你无障碍,得快乐长寿,
习惯礼敬者,常敬拜尊长,
四法得增长,长寿、美貌、幸福、健康!
去用功实践吧!
(全文终)
译者声明: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,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。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,完全归责于我们,欢迎大家不吝指正。
相关法谈:
- 《佛法的三门功课》-隆波帕默尊者-2014年4月27日 佛陀所教导的功课共有三门:第一门是戒学,第二门是心学(习称为定学),第三门是慧学。我们的功课只有这些而已。...
- 《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》-隆波帕默尊者-泰国苏孔泰大学-2009年4月29日 《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》 居士们,大家吉祥如意! 现在 … 《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》-隆波帕默尊者-泰国苏孔泰大学-2009年4月29日 查看全文 »...
- 《修行要趁早》-隆波帕默尊者-泰国东南亚大学-2013年1月24日 大家吉祥如意!这里的氛围很好,大家非常守时。学习佛法是需 … 《修行要趁早》-隆波帕默尊者-泰国东南亚大学-2013年1月24日 查看全文 »...